目录

关于春晚与本山的记忆

目录

前些天看新闻,据传65岁的赵本山将再次参与央视春晚,我的心情兴奋了一秒之后马上再次落地。

春晚的确是我从小到大一个必不可少的回忆,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电视前,嗑着瓜子吃着水果,看着节目说说笑笑的,那真是久违了的年味儿。

现在的除夕,很多人除了春晚什么都想看,而春晚的质量,从十年前一落千丈到现在一直都是稳定发挥。可以说,现在看春晚只是出于习惯,并不是为了看而看。

反正自我记事起,每年春晚最期待的节目,无疑就是本山的小品,可以说是万众期待吧,我们都期待着他今年又会放出什么值得热议一整年的梗。

应该说2000年以前的本山小品,几乎每年都会创造一个巅峰。那些年的春晚,还可以擦边政治,还可以调侃官方,《拜年》和《牛大叔提干》也无疑成为了本山春晚生涯公认最佳的作品。

然而新世纪到来后,小品虽说依然好笑,但好像也就停留在了“好笑”上。作品逐渐失去了可以一针见血的主题,留给人们的只剩下了金句和段子。这不仅在本山的作品上,也在其他人的作品上。

《卖拐》是第一个巅峰,是我印象最深的作品,也是我小时候最擅于模仿的一个作品,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,也并不着重于讽刺,它只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小故事,让人看过之后捧腹大笑,而这也奠定了本山往后十年作品的基调。

第二年的《卖车》,算不上狗尾续貂,但也只是中规中矩,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看这个小品的时候,本山的形象已经和前一年大不相同了,在我心里是有些失望的,而这个作品,留给我的也是只那些“三岁小孩儿的脑筋急转弯”了。

之后便是让人津津乐道的《心病》,我至今回看这个小品,都觉得不论是完整度还是爆梗效果都称得上极品。一个大夫劝解他人视金钱如粪土,自己却最终被金钱所击倒,中间那段误打误撞的初恋情结,大夫崩溃之后平静,平静之后再次崩溃,哪有什么看淡一切,我们都只是平凡之人罢了。

不过在2004年春晚之前,出现了张小飞的央视演出叫停事件,对于这个事件,我脑中没有完整的记忆,只是最近看到了当时的录像,看到本山在台上一脸的怒气和不满,最后还要陪笑唱歌。

我不清楚这件事对本山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,但不得不说,《送水工》这个小品有些示弱了。从一个假爹的错位荒诞最终演变成一个歌颂母亲的伟大情感,节目不失效果,但本山似乎不是以前的本山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从这个作品开始,何庆魁的名字没有再出现(直到2010年),“铁三角”组合也最终解散。

2005年,范伟最后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,和本山演绎了“忽悠”系列的终篇《功夫》,也算是他对春晚舞台的告别吧。然而剧本的低质量和演出的失误,这个收尾并没有大放异彩,反倒产生了一种尴尬。

这一年高秀敏离开了我们,,而范伟后来也跟着张猛(张猛是《功夫》的编剧之一)去拍了电影逐步走上影帝之路,失去了“铁三角”的本山,将何去何从。

于是从2006年开始,“山丹丹”组合再次回归,三年三部作品,包揽了全国观众的年度热词,我想当时人们都是相同的期待,那就是除夕晚上零点之前,不管你手里在忙什么,一定要把这十几分钟留给本山,好像看过了他的小品,这个年才算过得圆满。

失去了老何和“铁三角”的本山,依然是“小品王”,哪怕这是最后的辉煌。

“山丹丹”最终没能出现在第四年的春晚上,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年轻的面孔,本山开始力推他的学生,似乎开始有了交接的想法,但所有春晚的观众都知道,到了那个时间,想看的只是他,不是别人。

最后这三年的作品,我其实不想多说什么,我并不清楚本山的内心想法,也不曾知道他经受的压力有多大。告别春晚,是他的选择,或许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,我们都应该尊重。

我时常看到网友对于他回归春晚的期待,但我想劝他们放弃,一个人的辉煌可以永存,但一个人的岁月不可重来。我们对于他的期待,其实和二十年前我们对于他的期待是相同的,我们都希望他再创当年的辉煌,但现实已告诉我们不可能了。他老了,也演不动了,纵使他还能站在台上,又是否能拿出让观众们拍案叫绝的作品呢?

期望越高,失望越大,与其盼望王者归来,不如再回头去仔细品味那些经典。

我又看到了春晚的彩排新闻,内心毫无波澜。